淮安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chinahuaian.com.cn
中国淮安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淮安网> 区县> 涟水县>正文内容
  • 涟水红窑镇 聚力生态+ 打造全面小康
  • 2020年07月27日来源:淮安新闻网

提要:“我们种植的黄秋葵全部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真正是绿色无公害产品。”走进位于红窑镇颜下庄村的500亩黄秋葵产业园,满目皆绿,工人们有的采摘,有的装车,一筐筐新鲜的秋葵正在等待着被发往苏南批发市场。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红窑,但一定不是最后一次”,这是不少人初到涟水县红窑镇时的第一感受。乘车沿涟水县主干道安东路一路向北,不到一刻钟就到达国家级生态镇红窑镇境内。一路上,往来游客络绎不绝,有到金城村看风景的,有到夏楼村金鸡坨生态农庄休闲的,也有到李庄村特色芦笋产业园体验生活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红窑镇党委书记吉海如是说。

生态+农业

调结构助农增收

“我们种植的黄秋葵全部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真正是绿色无公害产品。”走进位于红窑镇颜下庄村的500亩黄秋葵产业园,满目皆绿,工人们有的采摘,有的装车,一筐筐新鲜的秋葵正在等待着被发往苏南批发市场。

今年64岁的朱涟香与老伴都在园内务工,主要负责采摘、装框等轻巧活。她在田头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家里的十二亩土地流转出去,每年可拿到近两万元租金,夫妻俩在园里上班,多劳多得,每月工资加起来也有一万元左右。“我和老头子现在也是标准的‘双职工’家庭了,日子越来越红火。”朱涟香笑着说。

红窑镇坚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并举的基本方针,拓宽农业发展思路。李庄村千亩芦笋产业基地每年可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增收34.8万元;夏楼村抓住莲藕这一卖点,推动景区周边浅水藕种植基地扩面4000亩以上,依靠纯天然生态养殖打造出藕身粗大、色白、脆嫩的红窑特色浅水藕。

生态+文旅

壮大发展新业态

走进红窑镇夏楼村,推窗见绿,一步一景,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爱国主义纪念馆古朴庄严,风卷水波徐徐荡漾。近年来,夏楼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出“旅游+红色文化”发展新模式,打造了农业观光、民俗旅游、红色旅游等多张新名片。

好生态也是生产力,夏楼村占地3000亩的金鸡坨生态农庄,已被成功打造为集民俗、农耕、亲子、休闲于一体的国家4A级乡村旅游示范区,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而作为革命老区,这里不仅完整保留了抗战时期的抗日战壕,还在时码古渡遗址上复建了炮楼、碉堡、瞭望台等,还原了战争时期的真实场景。

如今的夏楼村,以农耕文化为主线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已具雏形,每年可为低收入农户提供近100个就业岗位。同时,通过引导当地农户种植果树、有机粮食产品和发展生态畜牧业,将农庄人气“变现”,形成一条以作坊加工、餐饮服务、莲藕加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全产业链,切切实实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

生态+人居

打造幸福安居梦

信步于黄锅甑村,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景象随处可见,村里重点打造的桃李采摘园、垂钓水面、田园农家乐等项目,让村民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黄锅甑村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积极推动人居环境改造,彰显自然淳朴的田园风光。发动“厕所革命”,改造旱厕183座;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给河道“清淤活血”;开展路面拓宽硬化工程,修路1150米;打造200米生态防护墙、文化长廊。环境生态好起来,文明生态也要跟上。黄锅甑村通过支部书记上门宣讲、张贴公告、村组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人情减负“涟6条”、文明村庄创建等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娱活动,“环境好了,文娱活动也多了,前段时间刚放了消防电影《烈火英雄》,非常感动。”村民刘桂平说。

如今,以黄锅甑村为代表的红窑镇,在乡村改造的精雕细琢中,传承文明、延续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杜庄能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