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经开区徐杨街道面对村级后备力量储备不足以及储备与选用衔接不畅的问题,通过实施“选、培、管”三步策略,成功建立了强有力的村级后备力量“蓄水池”,为基层战斗堡垒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
广纳贤才:多渠道选拔
徐杨街道秉持“内寻外引”的原则,依据“双好双强”的标准,即品德优良、能力出色、群众基础良好和工作业绩突出,广泛搜罗村内的致富能手、优秀党员、返乡青年及退伍军人等人才。同时,借助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机制,吸引在外发展的本土能人回乡贡献力量。街道不仅设立了自荐与他荐并行的通道,还由党工委书记亲自带队深入村庄进行座谈调研,并安排各分管负责人入户摸排,动员各村党组织积极宣传引导,鼓励更多优秀青年加入到村级后备力量中来。至今,已储备了13名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包括3位致富能手和3位返乡青年;以及31名普通后备干部,其中14人为致富能手或创业青年,6人为返乡青年。
悉心栽培:全方位培养
为了全面提升村级后备力量的素质,徐杨街道推行了街道与村级党组织两级联动的培养模式。“两委”成员与后备力量一对一结对,让后者参与到网格服务、村组事务管理以及列席会议等工作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此外,依托街道党校平台,通过村党组织书记大讲坛等形式,围绕基层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等主题,对后备力量进行了超过20次的专业培训。同时,街道鼓励后备力量参与再教育以提升学历,考取村干部资格证书和社会工作者证书等,确保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截至目前,已有12名后备村党组织书记取得了村干部资格证书,3人获得了社工证书;而在普通后备干部中,也有11人取得村干部资格证书,6人获得社工证书。
严格监管:规范化管理
针对村干部任职资格人员在储备与正式使用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徐杨街道党工委设计了一套“1631”储备培养机制,确保每一位后备人选都经过严格的政审考察(1次),不少于6个月的志愿服务实践,以及至少3个月的跟岗试岗期,期间还需参加累计不少于1个月的集中培训。这套机制旨在实现后备人选与意向村之间的“双向选择”,保证最终入选者“成熟一个、使用一个”,达到“备而可用、能进能出、素质过硬”的目标。迄今为止,已有11名优秀后备力量顺利进入了村“两委”班子,另有3人在“双向选择”后被移出了后备信息库。
徐杨街道通过精心挑选、用心培养和严谨管理,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农村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