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金湖荷塘,荷叶田田。
八岁的何婉荥俯身用指尖轻蘸漆料,她屏息凝神制作漆扇的模样,和三个月前在淮安赛区 “桃李杯” 舞台上演绎《莲池夜月》时的清雅灵秀,有着神似的专注。那支融合荷文化的舞蹈,让这位金湖县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小姑娘摘得儿童 A 组特等奖,而此刻荷塘边的非遗漆扇制作体验,正是她日常生活中浸润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每次看她穿上汉服,总想起舞台上那个闪闪发光的身影。” 母亲伍颖的话语里满是欣慰。这份欣慰背后,藏着一位语文教师、一位母亲的“言传身教”。
一把把博物馆的钥匙,打开孩子的文化心门
小婉荥与传统服饰的缘分,开始在两年前的贵州民族博物馆旅游的经历。
在民族博物馆里,苗族银饰的精巧纹样、侗族织锦的绚丽色彩、彝族披风的粗犷纹样,像神奇的钥匙,轻轻叩开了孩子对传统服饰、民族服饰的好奇心。
其实,传统文化亲近感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酝酿。 从婉荥牙牙学语时,妈妈伍颖就有意识地引导她诵读一些古诗词;还带着女儿在阳台用毛笔蘸水“画大字”,把文化知识变成可触摸的游戏。
这些浸润着母亲爱意与文化底蕴的日常片段,看似平凡无奇,却如同无声的春雨, 润物细无声地落在孩子纯净的心里。
正是这点滴的滋养,让她在博物馆游玩时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自然而然地敞开。
不做 “监工” 做 “同学”,把学习变成生活
“学书法是她自己提的,但也练哭过说不想写了。” 伍颖笑着回忆。面对孩子的 “三分钟热度”,她没有说教,而是给她讲王羲之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的故事,然后再铺开宣纸:“妈妈陪你写,咱们比赛谁的字更有劲儿。”
这种 “不强制、重引导” 的智慧,贯穿在婉荥的成长里。小提琴是她最先想学也最先想放弃的爱好,伍颖没强迫她练琴,而是找来了吕思清演奏的《梁祝》让她听。现在,婉荥每天练琴前,都会自己放一段经典乐曲 “找感觉”。
伍颖夫妇把教育藏在生活的细节里:春节前,全家围坐看婉荥写春联,再把这些带着墨香的祝福送给亲友;周末的午后家里也总飘着墨香,伍颖和小婉荥有时候各自临帖、互相点评,有时候一起玩 “飞花令”,从 “接天莲叶无穷碧” 到 “映日荷花别样红”,“孩子赢了比赛,更记住了诗词里的意境。”伍颖说。
最好的示范,是和孩子一起 “在路上”
“我们去每一座城市旅行,都会带她去这个城市的博物馆,感受不同地域的历史人文。”作为语文老师,她深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孩子心性的滋养力量。
旅行到有山水风光的地方,伍颖会和小婉荥讨论 “画这山该用浓墨还是淡彩”;小婉荥画画时,伍颖会陪她一起练基础;孩子背诗词,伍颖提前查好典故给孩子讲;就连小提琴,这位语文老师也能哼出几段旋律。
“即使我写得不如她,画得没她好,但专注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有感染力。” 伍颖的理念朴素却有效,“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先做。”
这种 “共同成长” 的氛围,让学习变成了亲子间的默契。“她看到我也在学习,就觉得这不是任务,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伍颖说。如今的婉荥,国画里有《千里江山图》的灵气,书法作品透着柳体的风骨,小提琴拉起《梁祝》时,中西韵味交融得恰到好处。
小婉荥的书法作品挂在亲戚家的客厅,她画的荷花图成了家里的装饰,《莲池夜月》的旋律偶尔会从她的小提琴里流淌出来。她成长的密码藏进 “我们一起试试” 的每个瞬间里,这个在传统文化里浸润长大的孩子,正朝着伍颖所期望的方向成长——专注、沉静、自信。
目前,金湖第二届汉服旅游消费季影像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截稿日为 2025 年 8 月 20 日),期待更多像婉荥一样的少年,身着华夏衣冠,心怀文化自信,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绽放成长风采,漫步金湖地标,用短视频、照片定格诗画瞬间!
市民、游客、学子可以“金湖地标 + 汉服 + N” 的形式记录美好,可将个人照、亲子照或1分钟内的视频上传至 “交汇点” 新闻客户端或指定电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