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部署,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日,淮安市举办“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专场推介会,搭建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精准对接平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推介会上,来自本市高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材料、自动化控制、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集中发布了多项具有产业化潜力的科技成果,标志着我市“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科技成果范围广泛 改革模式破解转化难题
“先使用后付费”模式适用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已授权且有效的专利技术(含解密国防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以及生物医药新品种等科技成果。该模式通过“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等方式,将许可费用的支付时间延后至合同生效一年后,或企业基于该成果实现产品化、服务化并产生实际收入之后,有效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和转化风险。
长期以来,大量优质科研成果因缺乏有效转化路径而“沉睡”在实验室中,而广大中小企业则因信息不对称、资金压力大、评估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承接这些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正是打通这一堵点的关键举措,既释放了高校科研资源,又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
系统布局改革试点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近年来,淮安市科技局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系统推进“先使用后付费”政策落地,打出政策激励、试点先行、资源整合等“组合拳”,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生态体系。2024年9月市委八届九次全会作出深化改革部署后,市科技局迅速行动,支持淮阴工学院率先开展试点,并于10月出台全省设区市首个《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实施方案(试行)》,为全市改革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样板。
在本地试点基础上,淮安还积极拓展外部资源,依托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等平台,引入更多外地高水平科研机构,推动其以“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向本地企业输出成果,促进优质科技资源跨区域流动。同时,联合保险公司开发专项科技保险产品,拟对高校院所和企业给予保费补贴;设立定向产学研项目,对一次性签订10项以上合同、成交额超百万元的单位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
改革初见成效 多个合作项目加速落地
目前,“先使用后付费”改革已在淮安取得阶段性成效。淮阴工学院已与苏盐井神等10余家本地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多个科技成果正在有序开展应用测试。一批来自南京、苏州等地高校的技术成果也正通过新模式在我市落地转化,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重点围绕制度建设、机制完善、平台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强化金融保险保障支撑,推动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力争让更多“书架上的论文”转化为“货架上的产品”,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淮安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淮安市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强市战略,努力打造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新高地。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部署,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日,淮安市举办“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专场推介会,搭建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精准对接平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服务地方经...【详细】
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简称“资金流信息平台”)自2024年10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正式上线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淮安市分行的积极推动下,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银行机构已累计获取946户中小微企业的授权...【详细】
2025年7月14日,淮安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和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14次会议精神及中央纪委督导江苏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