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部署,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日,淮安市举办“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专场推介会,搭建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精准对接平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推介会上,来自本市高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材料、自动化控制、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集中发布了多项具有产业化潜力的科技成果,标志着我市“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科技成果范围广泛 改革模式破解转化难题
“先使用后付费”模式适用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已授权且有效的专利技术(含解密国防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以及生物医药新品种等科技成果。该模式通过“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等方式,将许可费用的支付时间延后至合同生效一年后,或企业基于该成果实现产品化、服务化并产生实际收入之后,有效降低企业试错成本和转化风险。
长期以来,大量优质科研成果因缺乏有效转化路径而“沉睡”在实验室中,而广大中小企业则因信息不对称、资金压力大、评估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承接这些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正是打通这一堵点的关键举措,既释放了高校科研资源,又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
系统布局改革试点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近年来,淮安市科技局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系统推进“先使用后付费”政策落地,打出政策激励、试点先行、资源整合等“组合拳”,构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生态体系。2024年9月市委八届九次全会作出深化改革部署后,市科技局迅速行动,支持淮阴工学院率先开展试点,并于10月出台全省设区市首个《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实施方案(试行)》,为全市改革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样板。
在本地试点基础上,淮安还积极拓展外部资源,依托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分中心等平台,引入更多外地高水平科研机构,推动其以“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向本地企业输出成果,促进优质科技资源跨区域流动。同时,联合保险公司开发专项科技保险产品,拟对高校院所和企业给予保费补贴;设立定向产学研项目,对一次性签订10项以上合同、成交额超百万元的单位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
改革初见成效 多个合作项目加速落地
目前,“先使用后付费”改革已在淮安取得阶段性成效。淮阴工学院已与苏盐井神等10余家本地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多个科技成果正在有序开展应用测试。一批来自南京、苏州等地高校的技术成果也正通过新模式在我市落地转化,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重点围绕制度建设、机制完善、平台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强化金融保险保障支撑,推动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力争让更多“书架上的论文”转化为“货架上的产品”,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淮安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淮安市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强市战略,努力打造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新高地。
8月2日晚,江苏足球超级联赛(苏超)第八轮赛事在淮安激情上演,主场作战的淮安队迎战苏州队。比赛现场战况激烈、气氛热烈,而场外的消费热潮同样席卷全城。淮安市以体育赛事为引擎,创新打造“看球+逛吃+消费”的文体旅融合新模...【详细】
为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严厉打击食品、药品、保健品等领域针对老年群体的虚假宣传、欺诈营销等突出问题,2025年以来,淮安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老年人食品、药品、保健品领域“坑老”“骗老”问题专项整治行动,...【详细】
近年来,淮安市审计局深入贯彻落实审计署、省审计厅关于“科技强审”战略部署,紧扣全省审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要求,坚持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将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入审计工作全过程,持续推动审计理念、方式和机制创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