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交通运输局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创新构建“教育引导+精准服务+靶向治理”模式,推动执法效能与营商环境双优化。今年以来,累计帮助24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行政处罚案件同比下降27%,实现执法刚性与温度的统一。
精准宣教,筑牢诚信根基。开展“诚信护航”专项行动,通过入企宣讲、发放《信用修复指南》、开设线上“信用微课堂”等方式,系统解读信用修复流程与失信惩戒机制。创新“处罚+修复”同步机制,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同步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明确修复条件、时限及材料清单,变“被动补救”为“主动引导”。目前累计开展入企宣讲23场,覆盖从业人员800余人次,从源头减少企业“非故意失信”行为。
智慧服务,畅通修复渠道。针对企业跨省办事难、材料不全等问题,推出“云帮办”服务,组建法律顾问与业务骨干团队,通过视频指导、材料预审等方式实现“跨省通办”。建立“信用修复日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前30天发送提醒短信,避免错过修复时效。萍乡市振洪运输公司因车辆改装受罚后,通过“云帮办”远程协助,3个工作日内完成修复,较常规流程提速70%。同时开通材料邮寄、电话专线等便民通道,让企业“零跑腿”化解信用危机。
分类治理,激活信用价值。实施信用分级监管,对A级企业推行“非接触式”检查,对C级企业开展“体检式”排查。建立“红黄蓝”预警机制,对多次违规企业采取约谈、派驻信用辅导员等举措,助力企业合规经营。积极推行信用价值在行政审批、工程招标等领域的应用,为汤始建华、楚淮建筑等20余家诚信企业提供容缺审批服务,为30家诚信单位落实投标保证金减免政策,形成“信用有价”正向激励。针对“屡罚不改”企业,纳入重点管控名单,指派专人督导整改,推动行业自律。
下一步,该局将持续抓好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修复工作长效机制,探索信用修复结果与金融信贷、政策扶持等领域的联动应用,构建“失信预警-精准修复-信用增值”的良性循环机制,为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交通运输市场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淮安市淮安区交通运输局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创新构建“教育引导+精准服务+靶向治理”模式,推动执法效能与营商环境双优化。今年以来,累计帮助24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行政处罚案件同比下降27%,实现执法刚性与温度的统一。...【详细】
4月28日,市委书记史志军赴淮安工业园区调研督导安全生产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详细】
近年来,经开区将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工作体系作为保民生、促发展 及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严格贯彻落实工伤保险各项政策要求,以“实”为要、以“干”为本,持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优化经办服务效能,提升工伤待遇保障能力,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