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阴区在江苏省率先开展水资源刚性约束“四水四定”试点工作,聚焦制度革新、数字赋能、工程示范3项举措,加快构建“以水定产、以水兴城”的治水兴水格局。
制度革新,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该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构建水资源从规划到监管的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实现水资源管理从“被动约束”向“主动调控”的跨越。一方面,划定红线,强化水权分配管理。将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规划前置条件,制定印发《淮安市淮阴区水资源管理实施意见》,设立总量控制、效率约束、生态安全3条红线。将4.2亿立方米用水总量分配至农业、工业、生活三大领域,严控高耗水项目准入,严格落实超定额累进加价、地下水位和开采量双控、超采区禁采限采等机制,2024年超采区地下水位回升0.5米。另一方面,强化协同配合,加强动态监管。建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机制,统筹水利、生态环境、住建等9个部门职能,开展取水许可“回头看”、管网漏损专项整治等行动,累计核查取水口172个。截至2024年底,全区取水口计量安装率达100%,城镇管网漏损率降至9.53%。
数字赋能,突出水资源精准管控。该区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构建“数据智联、监测智能、决策智慧”的现代治理体系,破解“数据孤岛”和调度粗放难题,推动水资源管理从“人工化”向“智慧化”转型。一是打造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中心,整合水利、气象、农业农村等部门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等数据,建成集取用水、水源地管理、节约用水等多个模块于一体的综合性水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水资源管理全流程整合。二是创新智能监测手段。全面推进取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全区21个非农取水口和3个灌区渠首均安装计量设施,规模以上取水口和大中型灌区渠首均安装水量在线监测设施,在线监测率达100%。在取水口设立标识牌,可扫码查看许可范围、取水量及监管记录,实现取水口全生命周期管理。三是构建决策支持模型。基于水文监测、气象预报、用水统计等多源数据,结合智能算法和情景模拟,实现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供需缺口预警、节水方案优化及应急调度决策,助力实现水资源精细化管理。
工程示范,推动水资源系统治理。该区以工程建设为载体,统筹“节水、优水、活水”,推动水资源从“低效耗散”向“高效循环”转变。一是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程。投资1.55亿元实施淮涟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以及临湖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年节水2800万立方米;建设农田尾水循环利用项目,年节约用水277.5万立方米,减少化肥使用量1665吨。二是实施企业间串联用水工程,区内7家盐工业企业实现企业间串联用水全覆盖,并建立跨区域水循环协同网络,年节水736.46万立方米,折合经济效益达325.7万元。同时,积极优化水权结构,促成1单工业水权交易,供水量7.5万立方米/年。三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约13260万元,实施洪泽湖古堤(二河西堤)生态修复工程,北起明远路(K3+602)南至高家堰大桥向南500米(K17+600),建设改造道路14千米,生态修复绿化面积1024962平方米。
下一步,淮阴区将进一步探索跨区域水权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机制,推动“以水定产”向“以水兴产”升级,将水资源刚性约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8月2日晚,江苏足球超级联赛(苏超)第八轮赛事在淮安激情上演,主场作战的淮安队迎战苏州队。比赛现场战况激烈、气氛热烈,而场外的消费热潮同样席卷全城。淮安市以体育赛事为引擎,创新打造“看球+逛吃+消费”的文体旅融合新模...【详细】
为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严厉打击食品、药品、保健品等领域针对老年群体的虚假宣传、欺诈营销等突出问题,2025年以来,淮安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老年人食品、药品、保健品领域“坑老”“骗老”问题专项整治行动,...【详细】
近年来,淮安市审计局深入贯彻落实审计署、省审计厅关于“科技强审”战略部署,紧扣全省审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要求,坚持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将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入审计工作全过程,持续推动审计理念、方式和机制创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