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投稿邮箱:news@chinahuaian.com.cn
中国淮安网
正在加载数据...
当前位置:中国淮安网> 文化>正文内容
  • 探析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新路径
  • 2023年12月25日来源:新华日报

提要:通过出台《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以单独章节的形式纳入《淮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动洪泽古灌区于今年11月成功入选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录,让淮安运河文化遗产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淮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先导段、示范段、样本段”和“走在全国前列”的工作要求,聚焦“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定位,系统谋划大运河百里画廊的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应正视建设中的不足,加强对大运河文化的研究。

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动力

围绕“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精华空间、美丽淮安高质量建设示范区、大运河沿线最美旅游目的地”定位,编制出台《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淮安市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规划》以及县区子规划,组建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出台淮安市首个大运河管理建设事业单位的“三定”方案,明确其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机构职能,形成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动力。

彰显特色独具、个性鲜明的文化魅力

通过出台《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以单独章节的形式纳入《淮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动洪泽古灌区于今年11月成功入选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录,让淮安运河文化遗产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增强“运河之都·百里画廊”品牌形象

淮安创立全国运河城市首家大运河文学创作基地,连续多年开展著名作家采风行活动,成立“淮安大运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推选的“淮安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引领‘运河之都’”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0件大事,举办的中国大运河文化讲堂活动邀请央视《大运河之歌》总顾问葛剑雄、国家发改委专家刘敏担纲主讲,吸引200多万人次观看直播,连续主办中国(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展、中国·淮安大运河铁人三项赛、淮安马拉松、大运河龙舟公开赛等重大赛事活动。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共同打造的儿童剧《新安旅行团》成功首演,主流媒体集中报道,打造了“现象级”传播样本,大大提升了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注度。

焕发出城乡一体、共建同享的发展活力

淮安(中国)水工科技馆主体封顶,板闸遗址公园室外部分对外开放,河下古镇特色街区改造完成,全国青少年思政教育核心基地、御码头运河文化美食中心、华强方特东方欲晓主题公园等相继建成运营,全长172公里的环洪泽湖公路基本贯通。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御码头运河文化旅游中心、河下古镇城河步行街创成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建成并使用,在全省率先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识系统导入工程。现在,运河沿线整体环境不断优化,产业聚集明显加快。

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不足

对照“重塑特质,增强富民能力,拓展新渠道新空间”这一目标要求,淮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体制机制资源活力不足。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常态化研究与议事体制机制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市大运河办牵头统筹的机构职能受到了一定影响,在大运河文化综合保护、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执法、运河文旅产业融合打造等方面有时显现出“力不从心”。其次,“标志性项目”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与外地相比,扬州已建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而淮安的中国水工科技馆及板闸遗址公园项目,无论在规划高度、项目体量、展陈设计、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与之均有着差距。再次,大运河主题文化活动的数量与质量不够“吸睛”。目前来看,淮安大运河主题文化活动吸睛看点不多,对“运河之都”品牌的涵养和推介还没有做到脱颖而出,缺乏洛阳汉服游那样的文旅活动“引爆点”。最后,带动整合能力有待提升。调研中发现,在百里画廊中有部分运河资产闲置或低效运转,一部分优质待释放资产没有达到应有的能量与状态。

淮安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对策

淮安应努力进一步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策略,激发出更大的发展潜力。一是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建设发展活力。进一步完善淮安“运河之都·百里画廊”的管理体制,整合市县两级相关单位、机构、团体行政资源与要素禀赋,推动形成实质性的上下会商、层面协调、协同联动机制和行动机制。二是要加快百里画廊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围绕“1+1+N”规划体系,编制五河口生态文明示范园专项规划,修编清口枢纽保护总体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协同联动,落实好各地各部门主体责任,聚合规划引领、政策支撑、产业布局、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最大合力。三是要释放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打造运河文旅品牌。从“建设思维”转向“收益思维”,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文旅品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文旅消费中心。建立旅游宣传推广多元体系,以线上线下形式,借助传统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手段,打造“运河三千里,醉美是淮安”品牌形象。



责任编辑:杜烽
相关新闻更多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文章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