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安港三期自动化码头启动联调联试,标志着这一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打通了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铁水无缝衔接,进一步夯实了淮安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地位。这座拥有2500年枢纽基因的城市,正以交通建设为引擎,全面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千年运河铸就枢纽底蕴
公元前486年,《左传》记载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江淮”,开启了淮安作为交通枢纽的历史。隋唐大运河、明清漕运的繁荣,使淮安成为“东南第一州”,享有“漕运之都”的盛誉。从漕船制造到粮仓转运,淮安一直是南北交通命脉上的核心节点。
如今,这一历史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现代发展动能。杨庄船闸作为连接京杭大运河与盐河的关键枢纽,船舶通过量从1200万吨跃升至2400万吨;近三年来,淮安水运年度投资连续超过20亿元,在建项目达13个;2024年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7万标箱,稳居全省内河首位,开通16条水运线路和8条多式联运线路,构建起通江达海的物流网络。
立体交通网助推枢纽能级跃升
淮安的交通升级不仅限于水路。涟水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国际货运区已投入使用,未来将新建6万平方米航站楼,年旅客保障能力提升至750万人次,与徐州陆港、连云港海港共同构筑苏北物流“金三角”。
铁路方面,宁淮城际铁路正在加紧施工,新淮铁路、沿淮铁路、淮泰常铁路等项目稳步推进,“米”字形高铁网日益成型。公路建设成果显著,京沪高速淮安段完成扩建,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相继通车,长深高速主体工程将于今年底完工。立体交通体系的完善,正推动淮安枢纽能级实现历史性跃升。
交通赋能产业腾飞
交通优势正加快转化为产业集聚效应。淮安港危化品码头正式投运,企业30%的产品由公路转为水运,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在淮安工业园区,企业通过便捷的水运网络发往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涟水经济开发区则形成了“玻纤布—覆铜板—PCB—电子元器件”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达40亿元。宏瑞兴科技依托“隔墙供应”模式,每年节省物流成本约4000万元。这种“零距离对接”模式已成为淮安五大产业集群的标配,上下游企业高效协同,释放出强大集聚效应。
江苏施塔德电梯有限公司与淮安建工尼龙制品有限公司的合作,正是“隔墙供应”模式下的典范。建工尼龙逐步成长为国内电梯行业尼龙部件主要供应商,占据四分之一市场份额;而施塔德也凭借稳定供应链,成长为年产值4亿元的电梯制造企业,实现双赢发展。
营商环境厚植发展沃土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淮安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税务部门主动推送政策提醒,让企业像收快递一样精准获取政策红利。淮安区创新推出的“四维管家”服务模式,围绕政策、审批、金融、法律四个维度,为企业提供全周期“管家式”支持。
政务服务坚持“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的理念,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全链条专班机制,推行“极简申报、极速审批、极优服务”。今年1-5月,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率达46.4%,56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8个。
物流成本的持续压减,也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江苏淮河化工有限公司周边30多家企业通过“公转水”每年节约运输成本近3000万元。全市通过推广“散改集”“铁水联运”“江海河联运”等多式联运模式,每年为中天钢铁、巨石集团等重点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约3亿元。
结语:千年古城开启枢纽新篇章
货轮驶离淮安港三期自动化码头,高铁穿梭于宁淮城际铁路,航班从涟水机场起飞——一幅“公铁水空”联动发展的立体交通图景正在淮安大地铺展。从古运河的桨声到现代化港口的汽笛,从历史积淀到现代动能,淮安正以交通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城市崛起的新篇章。
未来,这座千年枢纽城市将以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书写新时代“壮丽东南第一州”的辉煌答卷。
近日,淮安港三期自动化码头启动联调联试,标志着这一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打通了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铁水无缝衔接,进一步夯实了淮安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地位。这座拥有2500年枢...【详细】
7月15日,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市长顾坤深入实地调研推进白马湖洪金断面水质达标工作。史志军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最近召开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详细】
7月15日,2025年江苏省互联网行业主题党日暨长三角互联网企业党建共建交流活动(江苏站)在我市成功举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森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强调,要筑牢思想根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兴领域党的建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