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阜枢纽北侧闸顺利通过通水验收,成为该工程五座改扩建枢纽中首个完成阶段性任务的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淮河流域防洪标准,为保障流域安澜、服务区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部治淮史 一部奋斗史
在淮安这片土地上,与淮河抗争的历史由来已久。800多年前,黄河夺淮,使淮河失去了天然入海通道,水患频发,沿淮人民饱受其苦。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淮安便成为全国治淮主战场之一。
“小时候家里一到夏天就积涝严重,光脚上学是常事。”一位淮安网友的留言勾起了无数人的记忆共鸣。“扒河”,这个朴素却沉重的词汇,承载了几代苏北人冬修水利的集体记忆。没有大型机械,没有先进工具,人们靠铁锹扁担、肩挑背扛,在寒风中一寸一寸开挖河道,一筐一筐加高堤坝。那些年,“太阳一出红彤彤,队长叫我上河工”的号子声,响彻苏北大地。
六塘河地下涵洞建设现场曾聚集成千上万民工,工地热火朝天、人山人海。如今回望,这些工程的背后,是一段段用汗水和热血书写的岁月史诗。
水利工程 筑起幸福堤坝
1951年,苏北灌溉总渠破土动工。这项浩大工程动员了118.9万民工,仅用80多个晴天就完成了7260万立方米的土方任务,相当于填满5个西湖。1952年春,这条全长168公里的人工水道全线贯通,结束了淮河700年无入海通道的历史。
时间来到1999年,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全面启动,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施工。2003年主体工程提前完工后即迎来实战考验,当年泄洪43.8亿立方米洪水,避免了大规模群众转移;2007年再次泄洪36亿立方米,守护了一方平安。
2022年7月,总投资560亿元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作为国务院进一步治淮38项工程中体量最大的防洪单体项目,二期工程将把洪泽湖防洪标准从100年一遇提升至300年一遇,为淮河流域筑牢安全屏障。
亚洲最大“水上立交” 智能化建设再提速
作为二期工程的关键节点,淮安枢纽段总投资约17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水上立交”。这座集桥、渠、渡槽于一体的立体交叉工程,采用“上槽下洞”的结构设计,实现淮河行地、运河经天的奇观。渡槽长125米、宽80米,如同空中航道,船只可凌空而行。
工程团队运用数字建模、智能调度等新技术,破解软土地基连续墙施工难题,打造“防水铠甲”;同时优化施工组织,科学安排工期,推动智慧工地建设不断升级。
“以前是两车道,现在要变成六车道!”淮安枢纽项目部副总工程师丁竹青介绍,二期将原有15孔涵洞扩建为45孔,设计流量从每秒2270立方米提升至7000立方米,极大增强泄洪能力。未来,船行空中,航程也将是现在的三倍,壮观程度令人期待。
精神传承 不变初心
烈日下的施工现场,机声轰鸣、车辆穿梭、钢筋焊接、混凝土浇筑……工人们挥汗如雨,只为在2026年汛期前建成具备泄洪条件的主体工程。他们头顶烈日、脚踏热土,延续着“扒河”时代的奋斗精神。
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像“老万”一样的基层守护者。他叫万仕华,是淮安城市堤防的一名普通巡查员。父亲也曾奋战在治淮一线,如今他接过接力棒,几十年如一日巡堤护堤。一次发现可疑渣土车,他骑自行车追踪数公里,只为确保堤防安全。
夜幕降临,监测人员手持采样瓶采集水质样本,湖水泛着微光;七十公里外,探照灯照亮夜空,工人们正为最后一块闸室底板浇筑做准备。混凝土搅拌车的轰鸣声,在夏夜里久久回荡。
结语:千年水脉 时代新篇
从束水攻沙到“水上立交”,从人力开挖到智能建造,淮安人与淮河搏斗的历程从未停歇。这是一段用肩膀挑出来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赋能的新篇章。
今天的淮安,正在以现代化水利设施守护一方安澜,以科技创新续写治水传奇。曾经的“扒河”号子仍在耳边回响,而新时代的治水之歌,已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在这片土地上,水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淮安人,始终是那最坚定的书写者。
2025年7月11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淮阜枢纽北侧闸顺利通过通水验收,成为该工程五座改扩建枢纽中首个完成阶段性任务的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显著提升淮河流域防洪标准,为保障流域安澜、服务区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部治...【详细】
近日,淮安港三期自动化码头启动联调联试,标志着这一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建设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打通了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铁水无缝衔接,进一步夯实了淮安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地位。这座拥有2500年枢...【详细】
7月15日,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市长顾坤深入实地调研推进白马湖洪金断面水质达标工作。史志军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最近召开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