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国信通院、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四方联合编写的《工业与AI融合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提出了“新六化”工业发展趋势和“三层五阶八步”实施方法,为工业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指导。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纵深推进的关键节点,《指南》的出台不仅是行业经验的系统沉淀,更标志着我国工业与AI融合已从“单点探索”迈向“系统赋能”的新阶段。
工业与AI的融合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生产力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海斌所言,AI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它通过数据驱动、知识沉淀和智能决策,为工业赋予“感知、认知、决策”的能力,推动工业体系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跃升。在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工业与AI的深度融合意义尤为深远。当前,中国工业发展正面临多重挑战,通过AI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能源效率、推动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工业发展由依赖“规模红利”转向“效率红利”和“创新红利”,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指南》提出的工业“新六化”趋势(即工业装备数字化、工业网络全连接、工控系统开放化、工业软件云化、工业数据价值化和工业智能普惠化),从六个维度构建了环环相扣的生态体系,为工业智能化绘制了清晰的价值图谱。这一体系的精妙之处在于打破了技术壁垒与场景割裂:装备数字化提供数据源头,网络全连接保障数据流转,工控系统开放化打通应用通道,工业软件云化降低使用门槛,最终通过数据价值化实现增值,以智能普惠化让中小企业共享红利。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认为,人工智能为制造业注入了新动能,制造业也将为智能技术提供丰富的场景,形成以智能应用引领生产力提升、生产力提升反哺人工智能创新的双向赋能模式与重大产业机遇。
更为重要的是,工业与AI融合的方法论让工业智能化从愿景走向现实。《指南》提出的“三层五阶八步”方法,源自华为20余年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其核心在于构建AI原生思维。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认为,企业要在智能时代抓住机遇,用AI构筑自身的领先优势,就要重新思考和设计企业流程:第一,构建多元算力、弹性、高效的AI原生云基础设施;第二,构建以知识为中心的数据底座;第三,构建多模态、多尺寸的模型。这一方法论直指企业转型的核心症结:不少企业虽有智能化意愿,却陷入“重技术轻架构”的误区。事实上,工业AI的价值释放并非依赖单点技术突破,而是通过云原生架构实现算力弹性调度,通过知识沉淀让数据转化为决策能力,这种系统性重构才是智能化转型的关键。
当前,“人工智能+”工业正处于从单点应用向深度赋能演进的关键期,未来5-10年将迎来价值释放的爆发期。《指南》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模板,更向行业传递了明确信号:工业智能化不是少数巨头的“专利”,而是所有企业均可参与的时代浪潮。当“新六化”趋势逐步落地,AI原生思维深入人心,我国工业必将彻底摆脱“规模依赖”,在效率提升与创新突破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