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多网融合 共绘基层治理新图景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化工新村社区的网格员孙伟带着他的“走访三件套”——便民联系卡、信息登记表和民情记录本,开始了一天的入户走访工作。面对租户较多、时间难协调的情况,他创新采用“亮灯一户、走访一户”的方式,在暖黄灯光下敲开一扇扇门,用亲切问候串起社情民意,让网格治理更有温度。
近年来,淮安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探索构建“多网合一、协同治理”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动态优化网格划分、整合服务力量、强化数字赋能等举措,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推动“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织密网格体系:从多头划分到一网统管
“过去一个部门一张网,人员分散、效率不高。”淮安经开区钵池街道深圳路社区党委书记陆忠回忆道,“现在实行‘多格合一、一网统管’,群众有事只需进一门,问题就能一站式收集、一揽子调处、一体化解决。”
为破解以往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多网并立、各自为战”难题,淮安市统筹综治、应急、文旅等行业资源,按照属地为主、规模适度、界限清晰、方便管理的原则,以村民小组、住宅小区或若干楼组为基本单元,将全市1576个村居科学划分为6754个网格,建立起“党建引领、多网融合、数字赋能、一体承接”的组织架构。
针对原有网格结构上下不通、内外不畅的问题,淮安横向抓实镇街党建办等平台建设,合理拆分过大网格、合并过小网格,定期对“空置网格”“盲区网格”“超载网格”进行动态调整;纵向推动各方服务资源下沉,实现党组织由社区(村)向网格(小区)、楼栋单元延伸,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治理格局。
优化网格事项:从单一驱动走向协同联动
“以前看望老人停车难,白天一位难求,晚上挪车麻烦。现在有了爱心车位,问题迎刃而解。”淮安生态文旅区市民董滕方感慨地说。
为提升网格治理效能,淮安市全面推进职责清单化、事项精细化管理,推动网格事项“规范干、干得好”。全市常态化选聘1819名专职网格员,明确日常巡查、重点人员管理、矛盾调解等8项核心职责,并建立联勤联动、吹哨报到等工作机制,完善“问题收集—分析研判—会商处置—成效评估”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努力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化解在家门口。
同时,建立网格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实行“网格报告、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探索推行“四色清单”管理模式:能现场解决的列入“绿色”清单,立行立办;需镇街协调的列为“蓝色”清单,由社区两委会办;涉及多个部门的纳入“黄色”清单,组织执法力量联合办理;对于复杂疑难问题则挂上“红色”清单,由县级层面挂牌督办,确保“小事不出格、大事及时理”。
充实网格力量: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服务
“昨晚路灯闪,今早就有人修好了。”“小区门口经常有法治宣讲,我们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在洪泽区惠民家园社区,居民们纷纷点赞身边的变化。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淮安市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广泛动员在职党员、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网格治理与服务。常态化组织法律专家、“三官一律”进小区,将网格打造成为风险感知的第一触角、矛盾化解的第一窗口、常态防控的第一阵地。
制定镇街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网格制度,102名党(工)委书记带头联系辖区内基础薄弱、矛盾突出的网格,带动1250余名班子成员定期入格开展活动、宣传政策、了解民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
此外,积极引导新业态群体参与治理,组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蜂行者”队伍,开展“双亮双比”“食安啄木鸟”等活动,推动党员快递员、外卖员联网入格,协助收集民意、直报突发事件、参与安全预警。
与此同时,淮安还以“干部下沉、数字赋能”试点为抓手,开发集走访联系、网格管理、诉求处置于一体的智慧社区信息平台,实现基层网格“可视呈现+指尖管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如今,走进淮安的每一个社区、每一处网格,都能感受到治理更精细、服务更贴心、百姓更满意的新气象。这座城市的基层治理,正朝着更高水平、更具温度的方向稳步前行。
近年来,淮安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探索构建“多网合一、协同治理”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动态优化网格划分、整合服务力量、强化数字赋能等举措,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推动“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详细】
“五一”假期打卡花街 、玩转古镇开启西游取经之旅纵享龙虾音乐狂欢……很多人去看了山和海更多人在淮安看了人山和人海这个“五一”淮安人气爆棚游客接待量排名前十的景区新鲜出炉。【详细】
“五一”假期,淮安市清江浦区各个项目施工现场、企业生产车间,“火热场景”随处可见,建设者、操作工、技术员等坚守一线岗位,忙生产、赶订单、抢市场,用奔跑姿态推动项目建设再掀热潮、运营效益再取突破,全力以赴为清江浦经济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