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民政局扎实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升级工作,以“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为目标,成功为众多孩子找到幸福归宿。
服务提质,助力孤残儿童重启家园梦
2023年,随着全市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工作的推进,市儿童福利院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儿童福利机构,生活设施全面改造升级。改造后,集体宿舍变为温馨宽敞的房间,康教设备完成更新换代,市儿童福利院处处洋溢着“家”的温暖气息。
更贴心的是,市儿童福利院在专业服务上进行“加码”:与市妇幼保健院共建“医疗康复帮扶合作基地”,医生定期驻点,让患病孩子不用奔波就能获得治疗;联合市特殊教育学校设立特教办学点,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可以跟着老师学写字、学画画;引入专业社工组织,开展文娱活动和作业辅导;深化“淮童安心·相伴成长”品牌建设,党员志愿者主动认领“亲情周末”,陪孩子做手工、读绘本,让孩子慢慢感受到陪伴的温度。同时,市儿童福利院探索家庭寄养和类家庭式养育模式,教孩子叠被子、包饺子等,在琐碎的日常中,悄悄为他们种下“渴望有家”的种子。
据统计,2024年以来,市儿童福利院已为12名病残孤儿找到家庭,其中包括1名重残孤儿、10名8周岁以上大龄少年儿童,另有5名孩子正与意向家庭接触,相信不久他们也能喊出那声迟到的“爸爸妈妈”。
温情破冰,用心破解孩子不配合难题
尽管送养工作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不少挑战,其中“大龄孩子不配合”是最突出的问题。
原本在县级儿童福利院抚养的孤弃儿童,因多种原因错过了最佳送养时机。这些孩子大多有着复杂的成长经历,让他们对陌生家庭充满戒备与恐惧;部分孩子还因身体残疾或过往创伤,存在自卑、敏感、叛逆等心理问题,不仅拒绝与收养家庭沟通,甚至抵触送养安排。这种抵触并非个例。据了解,不少县区福利院移交的孩子会形成“抱团抵触”的小团体——他们习惯了以往的集体生活,既害怕陌生环境,也畏惧未知的家庭关系。
为破解这一难题,市民政局组建“心理疏导+陪伴关爱”专业团队,成员包括心理咨询师、清江浦区让爱起航公益服务中心社工及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团队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陪伴玩耍、共同参与活动建立信任;安排收养家庭与孩子开展“渐进式接触”,从短暂见面交流,到周末共同生活,再到融合试住,让孩子逐步适应新家庭。
同时,市儿童福利院重视对孩子的家庭认知教育,借助绘本、真实事例等,帮助孩子理解家庭的意义,让他们明白:收养家庭不是“陌生人”,而是能给予他们关爱与陪伴的“亲人”。经过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孩子逐渐卸下心理包袱,主动接受并融入新家庭。
关爱“加码”,为孤残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民法典实施后,将收养年龄上限从14周岁放宽至18周岁。这一政策调整,为更多大龄孤残儿童打通了“回家的路”。针对大龄儿童特点,市民政局精准施策,将符合条件的大龄儿童定向推荐给有需求的家庭。
政策的温度,还体现在对孩子们未来的“兜底”保障上。残疾孤儿被收养后,仍可享受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等项目资助。需要定期康复的孩子,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在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或儿童福利机构接受康复服务,康复费用按政策减免。此外,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还免费为收养人提供康复技能培训。
病残孤儿回归家庭,这一举措不仅给他们提供了更好的成长环境,也为福利院“开门办院”释放和激发了更多养育资源。如今,市儿童福利院实施的“托苗计划”困境病残儿童托养照护项目,正为更多困难家庭送去希望:既为困难家庭病残儿童提供阶段性公益托养和康教服务,又遴选有照护经验的家长担任护理员,全年预计惠及30余个家庭,实现“托养一个孩子,解困一个家庭”的社会价值。
未来,市民政局将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凝聚更多爱心力量,让更多孤残儿童早日走进温暖的港湾,拥抱幸福美好的未来。
近年来,市民政局扎实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升级工作,以“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为目标,成功为众多孩子找到幸福归宿。服务提质,助力孤残儿童重启家园梦2023年,随着全市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工作的推进,市儿童福利院成为全市唯...【详细】
今年以来,涟水县锚定产业需求,聚焦主责主业,坚持系统思维,协同各方力量,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深化县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一是精细统筹系统推动。连续5年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严格按照市印发的...【详细】
为进一步守好参保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淮安区稳步推进“法治医保”建设,采取统筹推进、多措并举监管方式,为医保基金监管提质增效。学用结合,锤炼本领。严格按照2025年度医疗保障法律法规及医疗保障服务协议培训计划...【详细】